第48屆中大學生報「秋毫」 中大學生報 八九民運廿九週年特刊 | Page 37

民間教育 VS 學校教育 也許你會說,就算學校不談六四,不少媒體也一直在報導事件, 此外,初中和高中中史教授六四的導向不同,多少都會影響 也有不少組織、團體在悼念和承傳六四,例如支聯會每年舉辦 對六四的討論深度,影響著六四的傳承。陳老師指在初中教 六四燭光晚會、教協也製作了有關六四的短片等。六四事件對 六四,旨在讓學生認識六四;到了高中,則會加入更多的分析, 中港的政治皆有所影響,中國人民的民心轉向、香港的移民潮 讓學生了解六四事件與改革開放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建構歷 及回歸問題等等。談論六四,民間往往都把焦點放在學生爭取 史脈絡。初中中史科較為片面,而高中則重分析,培養學生思 民主、中央出動武力鎮壓;而學校的六四教育,則容許課堂上 辨、評價之能力。高中教科書一般都有幾頁關於六四的敘述, 有不少的延伸討論。學校除了說學生爭取民主以外,也講述學 相比初中的較多,但高中中史對於六四事件的討論,也有其不 生和政府官員會面的情況、雙方的態度;也提及中共對此類大 足。在課程綱要中,六四並非一個獨立的課題,只是改革開放 型運動的顧慮與想法,分析為何最後出動武力鎮壓等等。陳老 課題的其中一個枝節。加上高中中史較為考試導向,不論是校 師指中史老師要帶給學生的不僅是單一的觀點,而要教學生從 內試,抑或公開試,六四事件一般都不在考核範圍,老師和同 多角度分析。陳老師又說,老師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後 學在權衡輕重後,大多選擇略述或者是輕輕帶過六四事件,令 再交由學生判斷是否合理,讓同學自己尋找或判斷六四的「真 六四有時難以透過學校教育傳承。六四的中史教育充滿不穩定 相」,這樣會更有意義。 性,要靠中史科來傳承六四似乎有一定的限制。 教多少、討論多少隨老師「FREESTYLE」 後記 不過,教多少、討論多少全由老師決定。畢竟六四事件未被正 生於香港,長於香港,筆者慶幸有許多途徑可以了解有關六四 式納入課程綱要,所以每個老師的處理方法皆有所不同。這也 的資訊;同時也享有言論自由,可以對六四事件高談闊論。然 正如吳老師所講,老師在教授六四這個課題時,自由度很大, 而,傳承六四面對著一道又一道屹立不倒的高牆,要一直傳承 可以隨意加上自己的見解。對於六四事件,吳老師認為要說的 六四似乎越來越難。課本上一段段關於六四事件的敘述,承載 都可以說,要紀念的就去記念,因為香港有言論自由,有集會 著斑駁的歷史記憶,我們看到的只有斑駁的投影,而無法看到 遊行的自由。有的老師對這方面有更深的感受,更積極與學生 一幅完整的六四影像。一代新人換舊人,當初經歷過六四的老 分享所感,更願意和同學多作討論。當然,也有老師礙於六四 師漸漸老去,更多未曾經歷六四的年輕人執教鞭教中史,隨著 比較敏感、課時不足等原因,選擇避而不談。六四到底教不教、 時間流逝,再深刻的六四記憶也會被沖刷掉。再過十年,二十 教多少都由老師決定,這令六四的中史教育充滿了不確定性, 年,五十年,一百年⋯⋯會不會——連那些斑駁的剪影都不復 沒有人能保證老師一定會教六四,連老師自己也很難說自己能 存在?今日的我們無法再親臨六四之境,年輕一代對六四未必 教多少。如何教六四、怎樣談六四變得因人而異,不同老師都 有什麼特別的體會,歷史漸漸被淡化似乎是人之常情。但就算 會有不同的詮釋和處理方法。 我們不牢牢記著六四,至少也不要忘掉六四。 註: [1] 根據教育局《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14 年更新版)〈1.4 課程目標〉,頁 3。 [2] 根據現代教育出版研究社《高中中國歷史(第二版)五下》,頁 128-129。 [3] 根據齡記出版有限公司《新探索中國史(第二版)五下》,頁 112。 圖片來源:頭條新聞 紀念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