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LEAF WEEKLY 2018/06/23 | Page 9

用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文 受恩师顾随先生之好友李霁野先生的邀请,转到 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 南开大学。 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参加《朗读者》节目时,叶嘉莹坦承地说, 如今心愿仍是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 诗歌爱好者们。有网友说,谁是董卿眼中才情纵 横的诗词“先生”? 真正的“先生”当是叶嘉莹。 要说叶先生最适合成为朗读者主角,因为她 当年南开大学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 讲授汉魏南北朝诗。时年 55 岁的她,每周上课两次, 地点在主楼一间约可坐 300 人的大阶梯教室。   初回南开授课,盛况空前。教室里满满当当, 台阶上、窗户上都坐着学生,叶嘉莹得从教室门 口曲折绕行,才能走上讲台。她穿着蓝色中式上 一向提倡与推广吟诵传统。叶嘉莹曾说过:“我 衣,站在讲台上,仪态高雅,激情四溢,京腔婉转, 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 让刚经历“文革动乱”的学生们惊为天人。有学 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 生回忆道:“叶先生在讲台上一站,从声音到手 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势体态,让我们耳目一新。” 对于吟诵诗词,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认为吟 2016 年 4 月 6 日晚,叶嘉莹在天津大剧院进 诵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她强调“唯有熟读吟诵才 行上千人讲座,回首目睹战乱、背井离乡、身陷囹圄、 是学习深入了解古诗语言的唯一方法,是养成对古 亲人死难的人生经历,抒发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典诗词微妙的感发和辨析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 除了理论上说明吟诵的重要性,叶先生还就实际 不久前白先勇携新版昆曲《白罗衫》到南开 教学提出建议和期望:“吟诵之训练应自童幼之 大学,为师生带来一场文化盛 年龄开始”;“不可以使诗歌之吟诵流为乐曲之 宴。 当 晚 演 出 结 束 后, 歌唱”,“也不应成为一种表演”。她希望“透 叶嘉莹评点曲目,特别提 过诗歌的吟诵,使国民能自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一 出从青春版《牡丹亭》到《白 种富于联想与直感的心灵的品质和能力”。 罗衫》,白先生多年来对昆曲的 叶先生说“读诗和写诗是人的本能”,每个 人的心都会感动,将自己内心的感动用语言表达 出来就是诗。吟诵可以在古典诗歌的创作中产生 一种妙用,古人总是说“吟诗”或“咏诗”,因 为诗往往伴随着吟咏而出。杜甫“陶冶性灵存底 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表明 耕耘是一项“兴灭继绝”的事业。其 实以“兴灭继绝”来形容叶嘉莹,亦恰如 其分。“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作为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就是以 这样的精神屹立在讲台上面。对于天津 南开,她曾特意赋诗一首:“结缘卅载 不但作诗伴随着吟咏,改诗也伴随着吟咏。她也 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 常常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说“声音是诗歌生命的一 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   部分,诗句是伴随着声音跑出来的”。 南开执教延续国脉 叶嘉莹执教一生且笔耕不辍,对诗词的研究 卓然成家,在诗词讲授、传播与普及方面更是并 世无两。90 高龄的她却难忍去国离乡的痛苦, 最终告别温哥华,踏上归国定居之路。 “我为什么回到 南开来呢?我一直怀念祖 国。”这是叶嘉莹朴实无华的原话。长镜头推回 到 1974 年,当时中国跟加拿大建交,叶嘉莹马 上申请回国探亲,终偿夙愿。1977 年,她又和 家人一起回来,在全国旅行。回到温哥华后,她 就开始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 10 年,已被聘为卑诗大学终身教授。1979 年,她 的申请被批准。在北大短期讲课后,叶嘉莹便接 June 23-29, 2018 | NEW LEAF WEEKLY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