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LEAF WEEKLY 2015/08/29 | Page 113

育儿经) 还记得一个故事,老太太临终前对丈夫说: 还是没味道 ?” “有没有喜欢吃的菜啊?”等等。 “老伴儿,其实我最爱吃的是蛋黄,但看你也喜欢, 得到这些信息后,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就吃了一辈子蛋清!”老先生哭了:“我其实 比如“爸爸妈妈都没有觉得辣啊。”或者“嗯, 不爱蛋黄,但每次看你抢着吃蛋清,我就吃了一 我也觉得鱼咸了。”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就要告 辈子蛋黄。”  这是个为了赞扬老两口为了彼此 诉孩子,那是口味不同,家里其他人都觉得没问 而自我牺牲了一辈子的那种心灵鸡汤故事。我总 题,你可以少吃点,但是不能只依自己的口 是体会不到其中的温情,连最亲的人都无法相互 味换味道。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和孩子一 坦诚和理解,不管不顾的就任性“牺牲”了一辈 起商量,如何调整措辞告诉奶奶。孩子可以说: 子,结果是场误会,这该感动吗?该成为“爱” “奶奶,其实这个红烧肉挺好吃,可是这鱼太咸 的标准被宣扬吗?这种情感成本的耗费是不是太 了……”这样,父母始终和孩子有共识,既没有 大了?想想这个孩子,也许就这样顶着一个个自 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又能让他学到尊重别人, 我制造的“误会”,压抑着长大了。而那些由于 以及沟通交流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违心,积累得越来越多的委屈,别扭,最后发酵 成在情感上对亲人的疏离。 为此我和我妈妈讨论过,如果她是那个奶奶, 着“为你好”的事情,走着“报喜不报忧” 话。蔻妈说:“我能接受也希望听到实话。如果 后都成了彼此的负累,疏远着隔膜着我们 我知道我孙子要承受那么多不快来吃我做的菜, 的亲情。   的确,如果说:“您做的菜最难吃。”这 老人,两难着我们自己,何必呢? 人间很少能真正理解彼此,都自以为是的做 的过场。那些看似为对方着想的言行,最 说实话时的方式和语气很重要。” 别再教孩子说谎了,这只能苦了孩子,累了 我们中国家庭看似和睦,联系紧密,其实亲 她是愿意被哄在谎言里还是她有心理承受力听实 我肯定不开心。而且,做菜是可以改进的啊。可 一个家的凝聚力就是这样建立的。 其实不用把事情复杂化,很多事多问几 个为什么就能了解和疏通,没必要强硬的用 命令和“不”去拦死继续交流的可能性。拿 种情感针对性太强的话既没有建设意义又伤人。 掉情绪,把问题具体化,把矛盾点拆分,可以 换个做法呢?如果那个爸爸听见孩子抱怨菜难吃 化解很多冲突。有那个心理承受力去别扭着说一 时,多听听孩子的理由,问问他:“哪个菜你不 辈子违心话,为什么没有勇气和耐心多想想用什 喜欢啊?”“为什么不喜欢啊?是太咸,是太辣, 么方式和亲人沟通,相互支持,共同面对问题? August 22-284, 2015 , 2015 August 29-September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