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stone Magazine | Page 59

馆, 在人们的想象中, 似乎无须如大型图书馆那样 大费周章, 以求海纳百川, 要做的不过是提供与 课程相关的辅导读物——其实不然。 一个人的学 识与境界, 多取决于其人生早期, 尤其是青少年 时期就打下的根基。 华裔美国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曾在演讲中说: “从 前人讲 ‘开卷有益’ 其实是很对的求学方法。 文 学、 历史、 哲学的影响进入自己的潜意识, 左右自 己的想法, 这很多都是从小时候的经验得来的。 ” 精通英法中三语的原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资中 筠先生回顾求学岁月时也言及: “我并不都是在 老老实实地读老师指定的参考书, 或是与课程有 关的书。 在那个年龄 (现在时髦话称为 “花季’ ) 对知识世界充满好奇, 求知欲旺盛, 脑子像海绵 一样, 吸收力也强, 听到过的中外名著恨不得都 浏览一番, 与古人、 洋人神交, 其乐无穷。 ” 就 “治学” 而言, 课堂所学固然重要, 可每个学科 分布到一天的教学当中, 所占的时间很可能不超 过一小时, 无法满足个体的学习需求。 因此, 依着 自己的天赋与兴趣, 在课堂之外进行大量自主而 广泛的阅读, 遂成为学业探求中的关键一环。 中学图书馆内逾万的书册, 十多种中英文数据库,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是中学生们最好的求知场 所——各随其分, 求无不获, 得到真正的 “个性化 教育” 另一方面, 。 馆内不同学科、 难易各异的资 源集于一处, 不仅在种类、 容量上远大于授课内 容, 而且它们在一起时所讲述的 “故事” 不是各 , 学科所能独立讲述的——这些 “大杂烩” 在一颗 , 颗蕴藏有强烈好奇心的大脑里撞击、 激发, 将指 引着他们往学术的艰深或荒芜之处探求、 开拓。 修身之境 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 在图书馆内找一处舒适的角 落, 远离外界的纷扰, 开始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喜 怒哀乐, 展开广阔的想象; 或与处于另一时空 的作者 “坐而论道” 进行深入的思考; , 或学会 以他者的眼光, 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手不 释卷, 欣然忘食, 独自享受纯粹的阅读乐趣, 有 利于养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