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stone Magazine | Page 18

封面故事
对题目进行调查研究 , 然后收集和分析资料 , 明确行动的目标 , 制定执行的计划 , 最后才是动手 、 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 。”
这样严谨的程序意识在小学阶段已经开始熏染 。 在小学中文 老师师玫的教室里 , 写一篇文章所必经的几个阶段全部清清 楚楚贴在墙壁上 , 提醒着孩子们按照计划完成这一次学习 。
“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放到学习的话题上也是一样 。 小组 学习往往能弥补个人的局限 , 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 鼎石的 许多学习项目都是团队合作的形式 , 鼎石的学生不单可以独 立地学习 , 也应该乐于并擅于和他人一起学习 。
中学生郭倍含就是 “ 管理 ” 的受益者 :“ 我逐渐养成了做一 项任务之前写行动计划的习惯 , 跟踪任务的每一个阶段和步 骤 , 及时分析总结 , 保证任务分层次 、 分时间 , 有条不紊地 进行 。”
遵照计划完成一项任务或许不难 , 然而鼎石的课业并不轻松 , 同时进行的多任务计划又该怎样安排呢 ? 时间管理也是鼎石 学生 、 尤其是中学寄宿学生的重要一课 。
十年级的安兆宁说 , 前一度他在学习上遇到很大问题 , 现在 学习了时间管理 , 压力小了许多 :“ 寄宿之后 , 我的自我管 理能力也提高了很多 , 尤其是规划自己的时间上 。”
有效的时间管理 、 严谨的学习规范都属于自我管理 。 作为一 名学习者 , 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技巧提高了学习的质 量 , 也变相延长了学习的时间 。
心动 , 而后身动 , 鼎石深谙这样的道理 。 于是 , 反思也被作 为深层的自我管理意识来培养 。 每个学习项目的总结报告 、 每一天的晨会 , 乃至阅读每一周的校长来信 , 都是孩子们思 量学习得失 , 咀嚼经验和教训的机会 。 就是鼎石举办的暑期 课程 , 也特意在每天划出一些时间 , 供学员们思考自己一天 下来的收获呢 !
还是在小学 , 老师们就创造机会 , 让孩子们体会团队合作的 意义 。 学习 IPC 单元 “ 我们在一起 ”, 小学英文老师 Virva Palosaari 通过一个游戏引导孩子思考和体会与他人合作的 价值和意义 :“ 我要求孩子们只用一只手解开面前的绳节 , 结果他们没人能做到 。 在我的提示下 , 他们开始和同伴合作 , 用自己的一只手和别人的一只手合作 , 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 题的方法 。”
在中学 , 成功的团队合作更显重要 。 九年级的汉语语言和文 学课的小说单元测试中 , 团队合作的效果一览无遗 。 学生们 两人一组 , 假托范进和孔乙己两个灵魂的对话 , 撰写并演绎 一段反思科举制度的剧本 。“ 合作好的组 , 剧本内容环环相扣 , 互相搭台 , 合作不理想的就在各说各话 ……” 裴路老师说 。
团队合作磨练与他人交往的技巧 , 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在群 体中的位置 , 也让有心的孩子对所见所学产生更为深刻的理 解 。 中学生孙澍阳是鼎石戏剧《元素之恋》的男主角 , 两个 月排练下来 , 他在剧组中不只体会到同学之间的情谊 , 还有 对戏剧本身更多的理解 。
“ 一开始 , 我以为演戏不过是记住自己的台词 , 然后在舞台 上演出来 。 现在我知道了 , 剧院演出包括那么多的部门和协调 。 先不说灯光和音响 , 就是道具放到不合适的地方 , 演员演出 的时候也会很麻烦 。 我特别感谢几个做幕后的同学 , 他们那 么辛苦 , 却不能登台让大家知道 ……”
中学生郭倍含的妈妈 : 鼎石的教育方式无疑有许多值得 肯定的地方 , 比如老师从不吝啬 赞美 , 传递正能量 。 一次期中评 估 , 郭倍含因为多门学科达到优 秀 , 还收到大校长的亲笔祝贺信 。 七年级时由于科学课表现出色 , 她也收到过 Amanda 老师送来 的一套考古模型作为奖励 , 让她 更加喜欢科学课了 。
致全社区成员的一封信里 , 校长闵茂康引用了一句祖鲁族谚 语 : 一个人只有通过其他的人 , 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 现在 , 我不禁想套用下这句话 : 一个人也只有通过其他人 , 才能更 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
16 THE KEYSTON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