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stone Magazine Keystone Magazine 5th CN | Page 70

教育大视野
对我的学生是这样说的 , 在我所创办的斯塾公益课 堂 , 我也如此倡导 , 我们应当如此过节 。
中国传统节日其实分成几大类别 : 亲近自然类节日 , 例如上巳节 、 重阳节 ; 还有一种是伦理型节日 , 以 家庭团圆为诉求 。 从上古直到今天所剩下的几乎只 有伦理性节日 。 例如春节 、 中秋节 、 端午节等 。 都 是以家庭为处所 , 家人团圆 。 在我们的文化中所失 落的是农耕族群本来应该有的 , 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节日 , 就是走回自然去 , 亲近自然的节日 。
溱与洧 , 方涣涣兮 , 士与女 , 方秉蕳兮 。 女曰观乎 ? 士曰既且 。 且往观乎 ? 洧之外 , 洵 訏且乐 。 维士与女 , 伊其相谑 , 赠之以芍药 。 — 《诗经》
70 The Keystone Magazine
相却没有这种功能 , 这是非常明确的 。 先民用时光来相与温存 时光不是用来 “ 消磨 ” 的 , 而是用来相与温存的 , 是用来带给你体会生活 、 自然 、 万物相处的乐趣 。 消寒图 “ 画九 ” 的游戏 , 把九朵梅花画满 , 春天就来了 。 游戏所表达的是人与自然 、 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 那 么我们就来通过节气 、 节日来回顾我们曾有的先民 生活 。
《诗经》中有一首诗:“ 溱与洧 , 方涣涣兮 , 士与女 , 方秉蕳兮 。 女曰观乎 ? 士曰既且 , 且住关乎 ? 洧之外 , 洵訏且乐 , 维士与女 , 伊其相谑 , 赠之以勺药 。” 这是我们曾有的先民生活图景 。
暮春之初 , 大家到河边去 , 到兰亭去 , 选择清流急 湍的旁边 “ 曲水流觞 ”。 在前面这首诗中第一句 “ 溱 与洧 , 方涣涣兮 ”,“ 溱与洧 ” 这两条河冰化了 , 水边的原野上有年轻的男女们在庆祝节日 。“ 方秉 蕳兮 ” 是指其中的一对正在原野上采摘植物 ,“ 蕳 ” 是古代文化生活里非常重要的兰草 , 与我们现在所 知的 “ 兰草 ” 不同 , 它是一种著名的芳香性植物 , 茎叶都有香气 , 古人用它来沐浴以避虫和祈福 。
我们跟着诗句继续往下看 : 女孩和男孩跟随着到了 对岸 , 显然这已经超出了日常生活范围之外 , 所以 有点冒险 。“ 维士与女 , 伊其相谑 , 赠之以芍药 ”, 他们玩得很开心快乐 , 所以男孩就趁这个机会采摘 在身边所盛开的芍药花 , 赠送给自己心中所喜欢的 这位女孩子 。 在我看来 , 这才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 , 是三月初三 , 不是七夕 , 也不是 2 月 14 日 。 真正 应该送出的花是牡丹与芍药 , 因为上古芍药是包括 牡丹的总称 , 真正应该赠花的时节是三月三 。 阳春 三月 , 天地间 、 原野上一派生机 , 鲜花都在盛开 , 万物萌发 , 人们也身心焕然 , 情怀调畅 , 士女相悦 相恋 , 这是多么自然而然 —— 这才该是我们农耕生 活生成的节日 , 亲自然的节日 。 在此 , 我倡议大家 在下一个三月初三到来之际赠出牡丹与芍药花 , 我
比如重阳 , 在冬天到来之前 , 在你经历了春夏秋三 个季节生活烦扰之后 , 登高望远 , 古人常于此时 “ 舒 啸 ”, 将自己的音量放到最大 , 于高天旷土之间将 内心之气吐送出去 , 这样你的冬天会过得很舒适 ,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积郁可以为之一吐 , 其实这都是 我们古老的族群一路走来 , 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所缔结的节日 。
在二十四节气之下 , 更有细分为七十二候 , 我们简 单的说 , 每个节日细分为三个单元 , 每个单元为五 天 , 命之为 “ 候 ”, 或 “ 征候 ”。 在自然界中的万 物 , 都会随着时节与温度的变化 , 有明显的征候出 现 。 我个人曾经在立春第一候时 , 站在颐和园的昆 明湖的冰面之上 , 去体会冰层深处传来开裂的声音 , 颇为惊心动魄 , 声音像从大地深处传来一样 。 其实 它是告诉我们 , 大地深处已经开始变化了 , 所谓 “ 阳 和至而坚凝散也 ”, 鱼会感知这早来的回暖信息 , 贴着冰面上浮 , 这在小寒 、 大寒时节都是看不到的 。 这是我们先民的敏锐 。 他们可以从自然之中 , 如此 敏感地提取出规律来 , 总结形成我们可以在两千余 年里面依然应用有效的一套补充历法 。 其中比较有 意思的还有花历 , 又叫 “ 二十四花信 ”。 每一候有 一种鲜花会应时而开 , 鲜花们就像和人类有约一样 守信而来 , 按照次第先后开放 , 二十四花信是华夏 民族浪漫的民间历法 。
我们的先民生活努力与天地时节达成和谐的境界 : “ 于天地得其时 , 于人事得其宜 ”, 这个是《论语》 中孔夫子对学生说 :“ 吾有知乎哉 , 无知也 , 有鄙 夫问于我 , 空空如也 ,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你们 觉得我是无所不知的人吗 ? 我不是的 , 一件事情到 我的面前 , 很可能是陌生的 , 但是每一件事情我对 它的分析都是 , 我要从正反两个方面 , 要从左右两 个方面来推导它 、 推敲它 , 最终能够得出一个恰如 其分的解决方法来 , 这就是中庸 , 这是 “ 得其宜 ”。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 观其所感 , 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那么我们刚才已经讲了 , 通过《诗经》使大家了解 , 我们的先民生活 , 古代的生活和自然和节气和节日之 间的关系 , 那么它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 这其实还要从我们的文化渊源 , 回到我们的原命题 : 人在天地之间 , 人在万物之间 。 仍然要回到《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