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Chinese Press 20191108 | Page 14

加華文學 November 08, 2019 Friday LITERATURE CANADA www.gcpnews.com “新二屆新世紀華人文學論壇” 專輯(一) 海外華文文學創作 異變書寫 ——以加華作家作品為例 社會歷史背景或文化語境已 成為研究海外華文學文本的重要 因素,在以往研究海外華文文學 創作文本時,總是拿本元文化分 析其創作文本藝術特色,因此在 我的幾部著述裡都著重強調“研 究世華文學的中心需從一般到個 別,進一步探討其民族性及其異 變的發展形態來展示典型環境中 的“這一個”,以促進中國文學 與世界文學的交流”,由此推斷, 世界華文文學的發展和中國本土 文學既相分流又相整合,這一狀 況不僅是海外不同區域的華文文 學能夠在同一背景下得以彼此溝 通、衍化和統攝,而且還使海外 華文文學成為新的研究領域。作 為整體漢語言文學的一個組成部 分,海外華文文學很自然地顯現 出既具有漢語言文學的一貫的文 脈及其特點的表現方式,既民族 傳統,又有受不同國別或區域文 化影響而表現出的特殊性亦即異 變。縱觀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狀 況,有必要對其創作凸顯的異變 複雜表現進行科學的考問與評價。 異變乃體現了海外華文文學 創作在恪守民族文化傳統的同時 將移民群體文化色彩塗抹到其創 作文本中。 作為一個具有世界性的新的 學術領域,它已受到國內外華人 學者、作家的認同,也逐漸與國 際上的移民文學、離散文學接軌, 形成一個極具東方特色的文化、 文學“圈”。但是, 海外華文文學要作為一個有經典意 義的成熟的學科,還要在原有基礎 上有所推進,不斷深入。對於學界 來講,關係到學科發展的前景,以 及在相關學術領域的影響。現在我 們還缺少有理論體系能構成學科依 托的權威著作,這是近期學者們正 在努力去做的一件大事。誠然海外 的各國各地區華文作協也在為其進 行著努力,如中歐跨文化作家協會 今年 5 月在德國舉辦的海外華文文 學與新聞寫作論壇,地處溫哥華的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接連幾年都在 舉辦各種主題的創作研討,東南亞 乃至日韓的華文寫作也不落伍自成 一家之言吸取眾家之成。本次發言 還是根據活躍在加華文文壇的文學 創作群體簡要的談談其作品的異變 走向以及創作展望。 一、主題的異變 (1)從葉落歸根的鄉愁異變 為落葉生根的傾情融入 早期的移民初期,大相逕庭的 文化觀念造成的尷尬無奈、漂泊無 依的痛苦心態被後來潮湧般的各路 華人創作群體經驗書寫而轉換了創 作筆鋒,把主題鎖定在他們正在逐 漸融入的異國社會生存地風土人情 抑或曾經為之奮爭的故國歷史演 變。這種創作主題的異變不僅使創 作的視野變得更為開闊樂觀而且從 另一層面可認定為內容呈現出的積 極嚴謹。如張翎等人的大陸經驗書 寫小說,李彥執著不悔幾十年追蹤 白求恩的非虛構文學,余曦講著“融 入艱難”的《安大略湖畔》故事, 陳浩泉的從“香港系列”到“家在 溫哥華”的雙城集結,青洋、曹小莉、 韓牧、宇秀的旅居地觸礁散文詩歌 以及梁麗芳、任京生的學者論教論 學專著等等,還有未提及的眾多作 家都在海外華文文壇上孜孜不倦的 耕耘著。 (2)從個人書寫到群體書寫 將眼光從早期對個體的生活軌 道的描繪轉向對整個華人群體在異 域的活動範疇的歸納,華文創作開 始有了更為嚴肅的群體思索,在當 今這個變動的時代,人們的精神世 界受到極大衝擊,文學不能僅僅局 限在小天地裡抒發詩情雅意,而應 當體現時代呼喚,思考和表達人類 所共同關注的一系列重大課題。海 外華文作家接觸過更多元的文化、 見識過更多樣的世界,對這樣的主 題,他們通過各自的作品,有著不 同尋常的闡釋。 (3)從關注小家生存到關注 社會焦點 通常因距離建構出對文化重新 審視的視角,在創作中表現出邊緣 感與離散感,為華文文學創作帶來 新的敘述方式與思想元素。可以說, 海外華文文學的發展歷程既有華人 移民進程的獨特時代印記,也因作 家不同創作風格而被賦予多元豐富 的活力。從關注小家的生存空間, 到對社會時事的針砭,與時代接軌 恰是當下海外華文創作的焦點。將 文學視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考察 具體作家、作品和一定時代社會物 質生產關係之間的聯繫,充分認識 到文學表現的任意性、階級性、民 族性、差異性才能更深入更透徹更 科學的去理解海外華文文學的文化 普同型。比較突出的是李彥以追蹤 加拿大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 30 年 而寫就的《何處不青山》獲得 2018 年度人民文學非虛構作品獎。 二、語言結構異變 異域風情與語言以及情節架構 亦是華文文學易於接受的較為自然 合理的表達方式。 首先是西化的表達方式無疑比 恪守傳統的表達方式更為久居海外 的華人認可;其次是豐富的多樣性 和差別性也是海外華文文學異化的 重要特點,中國傳統小說的以人物 對話和行動直接構築故事情節的表 現模式被突破,更多的是以西化描 寫方式所替代——意識流、象徵手 法、印象派乃至於隱喻暗示等多種 修辭格的應用。如在 會的幾位加華作 協同仁的作 品,我讀過 的陳浩泉 會 長 的 對加拿大 華人文學在地化 的意義和希冀 徐燕琳 海外華人和大陸、港澳臺華人, 同根同源,同聲同氣。無論歷史上 還是現在,都唇齒相依、血肉相連。 在整個世界成為地球村、文化多元 化的今天,華人文學、海外華人文 學乃至各國的文學和文化,都面對 著同一個世界、面對著越來越多的 共同問題。 一、加拿大華人文學創作 在地化的意義 看到一個故事,有位美國華人 小朋友很困惑自己的身份,父親告 訴他:“和美國人在一起,你就是 美國人,要平等地同他們交往,勇 敢地同他們競爭;和中國人在一起, 你就是中國人,因為這是你的根。” 与此相类,加拿大華人文學, 同樣屬於加拿大文學的一部分,也 天然地帶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它對 加拿大、對中國、對世界文學的意 義,正在於本次會議的主題:它的 “在地性”。 也就是說, 首先,它是華人在加拿大創作 的文學; 其次,它反映加拿大華人作家、 華人群體“在地”的所思所想; 再次,它記錄了他們“在地” 的生活和奮鬥,“在地”的理想和 追求。 因此,加拿大華人文學創作, B2 既是海外華人移民和文學史的一部 分,同樣也是加拿大歷史和加拿大 文學、加拿大文化的一部分,是世 界文學和歷史的一部分。 二、加拿大華人文學創作 之我見 梁麗芳教授研究指出,加拿大 華文文學源于早期廣東華工和移 民,他們帶來大量嶺南文化。後期 隨著多種文化因素進入,愈發多姿 多彩(《试论岭南人对加拿大华文 文学的起源及形成的贡献》)。作 為來自嶺南的文學和文化研究者、 學習者,筆者十分贊同。 加拿大華人文學創作,笔者就 所見思考,有兩條線索: 一條與移民經歷相連。從黎全 恩教授發現的當年華工在維多利亞 移民局監倉裡留下的題壁詩,從《大 漢公報》刊載的班本粵謳,從賈葆 蘅老師、任京生老師作品所記錄的 移民逐夢,我們看到一代代移民, 古今中外的移民,共同的辛酸甘苦、 奮鬥歷程,可歌可泣,可感可佩。 另一條,在現實的文學記錄之 外,加拿大的華人文學創作,又呈 現出獨特的、具有加拿大風貌的“新 天新地”。這個情況基於“異域” 的心理衝擊和文學書寫。如同唐代 邊塞詩歌的創作,詩人面對高原莽 莽、瀚海無邊,面對“這樣的天地”, 縱情抒懷,留下“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 行》)、“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 相逢須醉倒”(岑參《涼州館中與 諸判官夜集》)的千古悲歌。 另外,陳浩泉先生在《桃花源 記》一文中引用李白《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 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 人間。 加拿大的巍巍高山、皚皚白雪, 天然地成為了紛擾塵世中的瓊樓玉 宇、琉璃世界。尤其溫哥華的明山 秀水、和風細雨,更是一個桃花源 般的存在。我們有幸在這裡看到了 洛夫先生、瘂弦先生的真知灼識, 看到了葉嘉瑩先生、沈家莊先生的 詩情畫意,看到了陳華英老師、李 愛英老師的娓娓敘說,看到了王健 教授、李盈教授在中加文化之間構 築的美麗橋樑,看到了許許多多作 者以筆代言,真情的書寫、真實的 生活。這樣純潔的文學、純淨的表 達,或許回到了人、回到了文學的 本真。這是文學之幸,也是加拿大 和中華文化之幸。也由於這樣一種 超然的視角,令他們對歷史和現實 的觀照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三、華人文學文化對加拿 大社會的參與和推動 華人文學和文化,不僅僅是中 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明寶 庫的瑰寶,是千百年來人類智慧的 結晶。加拿大山好水好,但歷史和 人文資源的不足,是一缺憾。戴小 華教授的書面發言提到中華文化融 入社會、影響世界的問題,很是, 亦或可為華人貢獻于加拿大的思路 之一。 華人先辈的斑斑血汗、豐功偉 績,造就了太平洋鐵路、造就了加 拿大,也帶來了唐人街,帶來了華 人文學文化,令它們成為加拿大歷 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也使得華人移 民在地獲得認識和瞭解。在華人地 位逐步提高、各民族平等相待的今 天,有必要“在地”地、多形式多 方法地,傳承傳播華人文學文化、 豐富和發展加拿大多元文化,以加 強華人與其他族群的溝通瞭解,促 進社會和諧、共同發展。 在加拿大華人博物館向公眾征 求意見時,筆者提議,建築或尋找 一堵墻,將當年修築太平洋鐵路的 彭燕彬 《家在溫哥華》、韓牧老師的《剪 虹集》、青洋的《對海當歌》、宇 秀的《我不能握住風》等散文詩歌 小品集,任京生會長的異域形象 化漢語教學專著《輕輕鬆鬆教中 文——海外中文教學手冊》等等, 這些創作將異域文學的審美觀及語 言風格滲透到作品中使西化的異變 更為顯著。 三、尋求獨特文化歸宿 華文文學創作的異變給文壇帶 來了生機似乎也增加了某些困惑, 這類困惑被稱為憂患意識,目前正 經歷著從憂患傳統的被迫丟掉到關 注傳統沒落這樣一個過程。由於語 言的局限,這個領域的許多作品 和研究成果還沒有引起世界其他國 家、特別是西方主流學術圈的關注。 為此,應倡導和支持國外有雙語寫 作能力的華人作家,進行雙語創作 ; 還要推動這方面的翻譯工作。在學 術研究上,將華人的漢語文學和華 人的非母語文學打通研究,與具有 國際性和多種語言優勢的比較文學 聯姻,尋找更廣泛意義上的華文文 學的內在規律,以及其蘊含的世界 性乃至全球性特徵。 另外我還是期待在座的加華作 協同仁能攢足勁根據自己多年的 創作經歷,靜下心,創作出更多 更有份量的長篇巨作。 (彭燕彬,河南廣播電視 大學、鄭州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 學院主任、教授,中國世界華文文 學研究會理事。) 華工姓名,一一鐫刻。 笔者期待,更多反映先民的開 拓、今人的奮鬥的作品,能夠被創 作;他們對於加拿大的貢獻,能夠 被銘記;更多積極奮進、真切鮮明 的文學形象、藝術經典,能夠出現, 能夠成為華人的驕傲和加拿大的 標杆。 期待,華文詩歌,能夠像滿城 的櫻花一樣,飄飏在溫哥華的山巒 溪谷,流淌在人們心裡。 期待,中華文化,能夠像列治 文漁人碼頭的日本屋、本那比鄉村 博物館的日本浴室、UBC 裡的日 本花園一樣,在加拿大處處紮根, 成為華人鄉情的寄託和加拿大一 道美麗的風景線。 期待,華人文學和文化,能夠 走入加拿大社會,讓我們與四海的 兄弟,在漫漫冬夜,擁著紅泥小火 爐,斟上一杯千年老酒,分享哲思, 共話桑麻;抑或,焚詩取暖(洛夫 《今日小雪》)。 (徐燕琳,文學博士,華南農 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華南農業 大學嶺南文化與藝術研究中心主 任。)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主辦  主        編:陳浩泉  刊頭題字:謝    琰  第 253 期 副  主  編:梁麗芳 本期編輯:陳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