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Chinese Press 20191001 | Page 5

特別報導 中国梦·生活变迁 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可 以读出时代的变迁。新中国 成立的 70 年是民众生活水 平极大改善的 70 年。从贫 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中 国人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 越。70 年 来, 中 国 人 告 别 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种票 证,从吃不饱到“吃全球”, 消费结构迅速从生存型向发 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与 此同时,一条条高速公路、 铁路、一座座跨江、跨海大 桥延伸了中国民众对美好生 活的共同向往…… 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 而知全豹。中国民众衣食住 行的变迁,正是 70 年中国 全方位发展的缩影。 民生实录 重庆,因依山而建、地形 崎岖得以山城扬名,也因此催 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棒棒。 棒棒的盛世 棒棒,是对重庆挑夫的俗 称。早在 19 世纪末重庆开埠以 来,其大量货物都依赖人工转 运。重庆市民早就习惯了这样 的生活——大到买家具、电器, 小到买几斤肉,叫一声“棒棒”, 即有人应声而到。 October 01, 2019 Tuesday S P ECIAL REP O RT www.gcpnews.com A5 奶奶想吃飽 我想出國玩 一个北京家庭的三代人串起中国民众70年生活变迁 杨秀英 1942 年出生在河北漷 县镇三黄庄村。因为穷,2 岁时就 被卖去了隔壁村。在杨秀英幼时的 记 忆 裡, 她 每 天 都 吃 不 饱、 穿 不 暖,过着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干活的 日子。 苦日子究竟有多苦 “那时家裡裡养了鸡,鸡下的 鸡蛋一般我们都不舍得吃,而是拿 去卖钱或者是换其他生活必需品。” 杨秀英回忆说。 那时的杨秀英一年到头只有两 套自制的衣服和一双鞋,衣服一冬 一夏,如果脏了,并没有另外一套 可以替换。 1958 年对杨秀英来说是她人 生中及其重要的一年,她的家从河 北搬到了北京。那一年,杨秀英因 为坐不起公共汽车,用了两天从通 县徒步走到了位於北京二环裡的皇 城根,并在朋友的推荐和帮助下找 了一份在冷冻厂搬货的工作。 “那时没白没夜的搬一天,工 资是 1 块 2 毛(人民币,下同)。 能在北京挣钱养活自己了还是挺好 的,有了工作,心裡就像是有了根 儿。” 杨秀英说。 1959 年,17 岁的杨秀英经人 介绍认识了她的丈夫。婚后,两人 在皇城根附近租了个仅 8 平方米的 平房过道,过起了小日子。两年后, 两人的第一个孩子王钢出生。 受 3 年自然灾害影响,本就粮 今年 77 岁的杨秀英说,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自己 的子孙可以过上吃饱穿暖、不受风吹雨打的日子。对杨秀 英的儿子王钢来说,他的愿望是上大学,买一套自己的房 子。而王钢女儿王雪洁这辈子的愿望则是活出自己,去环 球旅行。 现在的杨秀英和王钢都完成了愿望,而王雪洁此时正 走在她所到过的第 17 个国家的路上。 食不够的两人因王钢出生再次遭遇 困境。“那时候每人每月给定量 粮票,孩子太小不算数,我一个月 26 斤粮食,其中只有 8 斤是白面, 3 斤是米,剩下都是棒子面,根本 不够吃。”杨秀英回忆。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杨秀英有 3 个孩子。身为老大 的王钢为帮父母分担压力,从小就 会帮父母省钱。 ▲ 2012 年 9 月, 北 京 西 直 门 附近,一个孩子在待拆棚户区玩耍。 中新社资料图 “小的时候会去捡废纸,一斤 可以卖 3 至 5 分钱,捡 2 斤能换两 个鸡蛋。” 王钢回忆,他还常去 抢煤球,生火做饭。因为捡煤球人 太多,每次都如同“打仗”一般。 王钢说,正是因为年少的时候看 到了父母亲生活的不易,他才有了 高中一毕业就立刻工作的想法。18 岁的王钢从一无所知到熟练掌握电 气维修、建筑安装等技能。勤劳肯 干的他仅用了 2 年,就从电工学徒 工一步步走上了电工主管的职位。 每个月王钢都会将自己的工资全部 交给母亲。 1980 年,杨秀英一家离开了 8 平方米平房搬到了和平裡附近的胡 同裡。搬家那天,杨秀英第一次买 了一种名叫的确良(涤纶)的衣服 面料,给王钢做了一件衬衫。1983 年,41 岁的杨秀英用多年积蓄买 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一辆凤凰牌 自行车送给两个儿子。2 年后,王 钢在父亲单位遇到了妻子,并与妻 子报考了夜大,圆了他的大学梦。 三代同堂共圆梦 王钢现在还清晰记得女儿王雪 洁出生的时候,自己在手术室门外 顿 时 松 了 口 气。1988 年 的 8 月, 46 岁的杨秀英一家三代人,在王 钢 27 岁时拍下了第一张全家福照 片。 作为家裡的“独苗”,王雪洁 从小就过着“要星星就绝不给月亮” 的优越生活。在王雪洁的记忆裡, 她曾是同龄小朋友裡第一个拥有芭 比娃娃的。上学以后,她也是班上 第一个用上随身听和 CD 机的。 为了王雪洁可以营养均衡地成 长,杨秀英每天晚餐会为她准备四 菜一汤。孙女挑食,杨秀英接受不 了。“我们小时候吃糠都吃不饱, 现在可倒好,那么多米饭和菜说不 吃就不吃了,真是可惜。这要放在 以前,浪费粮食可是犯罪。” 杨 秀英说。 1998 年, 成 为 项 目 经 理 的 王 钢用一台越野吉普车取代了陪伴 他 15 年的永久自行车。2006 年, 45 岁的他贷款买了人生中第一套 房——一所中高档小区裡近 100 平 方米的三居室。 “女儿没过过苦日子,也没有 经历过忍饥挨饿的年代。但我希望, 她为人父母的时候可以明白,没钱 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她应该庆 幸她出生在和平美好、国力强盛的 年代,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时代。” 刚过完 58 岁生日的王钢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