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Chinese Press 20190809 | Page 14

www.gcpnews.com 加華文學 活動上,那時候她在學古箏。湯女 士出生於廣州,幼年到香港,十多 歲移居加拿大,至今已三十多年。 中國大陸、香港以及加拿大的生活 經歷,使她先後接受了中西文化的 薰陶。她年少時即喜愛古琴音樂, 但因未覓得名師,故先學古箏。終 於,她得遇古琴名家管平湖的隔代 傳人喬珊,拜她為師,開始學習古 琴。後來,她又曾先後師從名家成 公亮、龔一和謝天吉等,繼續琴藝 與音樂學識方面的研習。此外,她 還勤於研習中國古典文學與儒釋道 的經學理念,提高自己的修為涵養, 以期更好地表達古琴藝術。此期間, 她也曾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古 琴。年前,更在洛夫先生的鼓勵下 開辦“無弦居”琴館,繼續為弘揚 古琴藝術而不懈努力。 多年前,我首次邀請湯月明女士 在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與溫哥華中 山公園合辦的“秋之韻”中英詩歌 朗誦會上演奏古琴。之後,她每年 都應邀在朗誦會上與各中西族裔的 詩人一同表演,為中西文化交流, 為發揚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精神而盡 自己的一分力量。 湯月明女士對“加華作協”一向 十分支持,除了出席作協的活動, · 月明 陳浩泉 中國的琴 ( 古琴 ) 起源於先秦時 代,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 2003 年,中國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琴曲被尊為“華夏正聲”、“元 音雅樂”。琴與古典文學關係緊密, 中國歷來的文人墨客都與琴結下不 解之緣,高雅唯美、陽春白雪的詩 詞歌賦怎可無琴?君子近琴瑟 ; 琴 之為器,德在其中。“士不故不撤 琴”,“左琴右書”,可見琴向來 是與書生士人形影不離的。琴棋書 畫四者並列,這是古代中國讀書人 學問修為的基本範籌,而琴居四者 August 09, 2019 Friday 週末版 LITERATURE CANADA 之首,亦可見其地位之顯突了。 琴與古典文學和儒釋道的關係 可說是千絲萬縷的。歷代以來,中 國文人學者中聞名的琴手有伯牙、 子期、孔子、司馬相如、建安七子、 竹林七賢、李白、白居易、韓愈、 蘇東坡、范仲淹、歐陽修等等,不 勝枚舉。著名的琴曲、琴歌有《瀟 湘水雲》、 《高山流水》、 《廣陵散》、 《離騷》、《陽關三疊》、《梅花 三弄》、《關山月》、《胡笳十八 拍》、《文王操》、《長門怨》、《釵 頭鳳》等等。這是傳統中華文化寶 庫中一筆重要的遺產,值得後人好 好地繼承,並加以發揚光大。 由於琴在中國文化中獨特的地位 及其重要性,時至今日,人們對它 仍抱虔敬心態,操琴者彈奏前即使 不是先沐浴焚香,沒有宗教儀式般 的虔誠隆重,但相信也都認同彈奏 古琴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一般的 認知是,古琴易學難精,必須真正 地用心去學,並經過長期的鑽研浸 淫,深入體悟,方可得其精髓,真 正地彈奏出感人的好樂曲。也許可 以這麼說,古琴的演奏不但是手指、 技巧的音樂藝術的表達,更是心靈、 情思的精神面貌與道德胸懷的呈 現。琴曲如人,人琴合一,應可如 是觀。 認識湯月明女士應該超過二十年 了,記得那是在列治文的一次文藝 B2 還為作協辦籌款音樂會。2017 年 6 月,在湯女士的籌劃下,由“無弦 居”在溫哥華猶太裔劇場主辦了“曲 水流觴音樂會”,為“加華作協” 籌款。此音樂會得到多位藝術家與 企業界友好的大力支持,十分成功, 成為當時溫市藝壇的一大盛事 ! 去年,“加華作協”組團出訪 星馬泰和香港,我邀請湯月明女士 以嘉賓身份同行。在香港、曼谷、 新加坡和吉隆坡的四場文學交流會 中,湯女士都有古琴演奏,在星馬 兩地,更與當地音樂家同台演出, 互相切磋,達到了加國與東南亞之 間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為海外的文學藝術從業者, 中華文化就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弘 揚傳統的中華文化,促進中西文化 的交流、融合,這是我們無可推卸 的職責。文學與音樂有許多共通的 藝術成分,在審美上可謂殊途同歸。 期盼將來“加華作協”與湯月明女 士有更多的合作,繼續一起為海外 華裔文學藝術的興旺發展而發出自 己的一分光與熱 !                 ——2019 年 7 月 2 日    (陳浩泉,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會 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副會長。) ——寄文友陳浩泉、韓牧 嶺南人 陸蔚青 清晨走在街上,看見各種花錯 落有致,紛紛開放。背陰的粉玉蘭 還沒有開,朝陽的一樹已經凋零了。 一戶人家開了門,細長的走廊,從 前門可見後院。這種敞開的感覺讓 我想起夏天,在五月的春風中或可 嗅到某種記憶中的氣息——夏夜不 能安睡時,敞開後門讓風侵入的涼 爽。鳥兒啾啾鳴叫,低矮的小樹得 春風之先,剛剛綻開綠葉,而高大 的樹幹還在黝黑中沈默著。紅胸鳥 喜歡選擇那些高的樹梢,如果你聽 到一隻鳥叫,一會兒便能聽到另一 隻鳥的回應。它們叫起來婉轉清脆, 而且有問必答,那是無論何種樂器 都沒有的天籟之音。我常常忍不住 停下腳步,側耳細聽,鳥兒間的情 愫讓我感動。我希望自己是一隻鳥, 能夠聽懂它們的情話,那裡面定有 我們意料之外的奇跡。 蒙特利爾南岸有一個自然公 園,是原始森林,也有野生動物。 有一天我們趕早去看風景,看見有 個男人站在樹林裡,長身直立,伸 展手臂,就像一棵樹一樣挺立不动。 有種藍色小鳥,形體矯健,飛起來 像閃電,倏然而過,已經在那男子 手掌中攫了食物。我們穿過森林, 穿過野鴨棲息的水邊,那些原始的 樹木,藤,野草相互纏繞,形成奇 怪的形狀。有的樹,三個樹根長在 一起,還有的枝幹,從別的樹中間 鑽過去。小樹長在老樹的懷抱裡, 衰老和新生的對比,讓人心生感動。 也有死亡的樹,樹冠已經沒有了, 樹幹還沒有倒下,那殘缺的部分, 是傲然的神態。我看到一棵樹,沒 有了樹皮,樹幹白骨般刺眼,卻挺 中環,是中英對照一本厚重的書 天天讀它,讀了九年 一知半解 它是一本我愛讀的書 一九六六,一陣南風 把我吹來湄南河,隨身帶著這本書 到了曼谷,家住 SILOM 曼谷的華爾街   音樂會 立着,在欣欣向榮的青翠中,十分 惹人注目。 我們徒步跋涉,不說話。腦中 一切的思想都被自然掠空了。就像 盧梭說的,不是像驛夫那樣追趕路 程,而是像旅行家那樣沿途觀賞的 時候,行走本身就是樂趣。空氣很 好,去年的蘆葦經了一冬,開始斜 斜地倒下來,因為新蘆葦開始生長 了。在根部,貌似柔軟的青蘆葦, 正在經歷衰老中的新生。也只有這 時,上個冬天的蘆葦才會倒下。整 個冬天,他們都站立著,在風中招 搖,即使大雪也不能壓倒。 我們站在森林裡,放眼望去, 只有窄窄一條曲徑。有人躺在石凳 上不動。見我們來了,就坐起來, 把手放在嘴唇上,不讓我們說話, 然後躺回去,閉上眼睛,臉上是滿 足的笑容。我於是駐足傾聽,原來 樹林中有小鳥在歌唱,聽起來頗有 旋律之美。開始是兩隻北美歌雀在 對唱,接著有許多鳥加進來,形成 了合唱。突然一片安靜,一只鷦鷯 獨唱起來,聲音尖利又起伏婉轉, 夾雜著某種鳥兒低沉的配音,而那 動聽的和聲是我們完全沒有意料到 的,沒有一點出韻的刺耳,行雲流 水一般。我被那鳥聲完全迷住了。 一陣風過,傳來樹梢和草尖細 細碎碎相互觸動的聲音,好像也加 入了鳥鳴。好一首自然的讚美詩。 陽光直線樣照進來,躺在石凳上的 那個人,臉上有赤金的顏色,他悄 無聲息,好像睡著了一樣。 我便在另一個石凳上躺下來, 陽光籠罩,溫暖和煦。我在城市裡 生活經年,竟然完全不知在野地裡, 以天為被以地為床的感覺,竟是如 此美妙。紅胸鳥開始歌唱了,它的 嗓子有種金屬的明亮。一隻不知名 的小鳥突然激動起來,它唱起了高 音部,甚至還有某些戲劇化的情緒, 然後一個優雅的聲音溫柔地響起, 好像在安慰它。那勸慰的聲音如此 好聽,我相信那是溫柔的女聲。兩 種聲音複調一樣,一高一低持續很 久,接著被合唱取代了。我試圖在 合唱中找出那個激動的聲音,它卻 消失在眾生喧嘩中。我於是放棄了 追蹤。我想它的心情一定會好起來 吧。 我被鳥兒們豐富的情緒感動, 通體放鬆。這些我從未謀面的天才 藝術家,讓我本來有些倦怠的情緒。 像天上的浮雲一樣,慢慢散鬆開了, 竟然無影無蹤了。 (陸蔚青,加拿大華裔作 家協會會員。) 我,大學中文系一名學生 一九五七,從太原出來香港 走進太平山下燦爛的燈火   在中環,香港華爾街 華聯銀行找到一份工作 天天走進走出,走讀中環   一住五十年,他陪我 下海,在商場跋山涉水 陪我,與唐人來往 與洋人打交道   天天,走在中環的街道上 與說粵語的黑眼睛 與說洋文的藍眼睛 擦肩而過 天天,走進香港匯豐銀行 門口,盤坐一對石獅子 昂首,面朝大海 面朝九龍   天天從石獅子身邊走過 牠看著我 我看著牠 近距離讀牠   陪我,周遊世界 觀看世界的風景   香港九年,天天走讀中環 太平山下燦爛的燈火啊!                   二〇一九年七月八日於曼谷, 時年八十有八。 (嶺南人,泰國華文作家協 會副會長。) 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主辦  主        編:陳浩泉  刊頭題字:謝    琰  第 251 期 副  主  編:梁麗芳 本期編輯:陳浩泉